本篇文章為 Wing 的自學週報的內容精選集,經過精挑細選後重新公開上架,如果你看完後覺得不錯,想要在第一時間收到最新電子報的分享 ( 不一定每篇都會上架到網站 ),歡迎點擊這裡訂閱。
去年在各個我有在創作的平台中,我寫了很多跟人脈、社交相關的心得文章,社交也是 2022 年我一直提到,我自己挺驕傲的小成就,一年過去了,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到底該把時間花在哪些人身上才會比較有效益?
提到人脈,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有需要的時候我能找到誰幫忙,既然要幫忙,這個人就必須要「有點用處」,去認識這樣的人,跟他建立關係,才叫做有用社交,不然老是跟酒肉朋友混在一起,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一個都找不到,這種社交就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無用社交。

你有幾個叫得動的人脈
我是個喜歡交朋友的人,但我並不喜歡主動跟人談合作,或是會很常找人幫忙,倒不是說我不知道怎麼談合作,或是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只是我對於交朋友,更注重的是當下彼此聊不聊得來,不會思考後續的發展,只享受當下與每個人暢聊的感覺。
說實話,攤開我的朋友名單,如果真有什麼事情需要人幫忙,我也不確定能找到幾個人,說不定我無意中也做了很多所謂浪費時間的無用社交,但到底要怎麼知道你眼前的這個人會不會浪費你的時間?
無謂社交 = 浪費時間?
先聊一下我對於浪費時間的想法,對我來說,所謂的浪費時間,指的是去做一件「確定」不會產生任何好處的事情,例如有些確定 3 個步驟就能完成的事情,卻硬要搞到 10 個步驟,多了中間的 7 個步驟並不會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快速,或是增加我成果的質量和數量,這樣我就覺得是浪費時間。
而對於社交,我很少覺得會是浪費時間,如果以上面的理論來舉例,什麼樣的社交會讓我覺得浪費時間?就是我已經蠻清楚對方的個性、思維、做事模式較負面,而且現階段看不到改變跡象的人,我可以在聚會前就知道我會跟對方聊些什麼,會有什麼結果,我就會盡量避免。
除此之外,我認為每次的社交最後都會產生某種好處,現在可能看不到,但只要先建立關係,未來都有機會,像我近期家裡有喪事,就找到人來協助當天的告別式,當我家裡新年需要一些擺設,就有人可以幫我弄到,這些人都是我之前在唱歌、看電影的當下做的無用社交。 ( 起碼在當時來看 )
延伸閱讀: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關鍵在於嘗試的勇氣

將無用社交變有用的 3 個步驟
我們常說人脈網路,每個人都是一個點,認識一個人就新增了一個點,但這個點起初可能是獨立的,但隨著你做過的社交愈來愈多,這些點就有可能相互連起來,當初的無用社交,就變有用了,以為浪費掉的時間也有價值了。
隨著你的網路愈來愈複雜,你會愈來愈確定哪些人會比較傾向是有用的社交,回到上面的理論,就可以跳過一些不需要的步驟了,那要怎麼進到這種狀態呢?我把過程分為 3 個階段:
一、大量接觸,累積經驗
如果你平常很少社交,甚至不知道怎麼社交,你就是在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沒有所謂的浪費時間,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是在累積經驗,你可能會遇到好人和壞人,會有一些美好的回憶和慘痛的教訓,但這些都會成為你未來識人的養分。
二、分門別類,分配時間
到這個階段你已經能開始猜測第一次認識的人可能是什麼個性,或是將你較熟悉的朋友分門別類,並分配交新朋友和維繫舊感情的時間,慢慢重新整理你的交友圈,留下真的值得的人。
三、閱人無數,精準打擊
曾經有位朋友跟我分享,她跟前輩在面試新人時,她覺得這個人不錯可以錄取,但前輩卻跟她講不適合,因為什麼什麼,我想這可能就是閱人無數所鍛鍊出來的眼光吧,雖然不會百發百中,但命中率應該都會有 50%~60%,當你看的人足夠多,就更能把每份時間都花在刀口上。
延伸閱讀:給內向者的社交入門指南,邊緣人也可以開始創造優質的人際關係
結語
我覺得所有的社交都是一種選擇,每次的選擇都是在累積自己的經驗值,了解哪種人跟你天生就不合、哪種人適合深交,這些經驗值是任何課程都學不到的,只能你自己去體會。
有時候人生不全然都要做有意義的事,做些外人看來浪費時間的事,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加快樂,同樣的,不是認識的每個人都要博學多聞、成就非凡。
認識一些浪費時間的人,是為了讓自己認識更好的人 By Wing
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如果你覺得看完後有些收穫,歡迎你把文章分享給你覺得有需要的朋友讓更多人知道,我會非常感謝你,也可以寄信或到 Facebook 私訊跟我分享你的心得,我會非常開心收到你的訊息。
本站有部分連結與商家有合作關係,透過本站連結購買,我會獲得一些佣金,讓我可以持續營運網站,但並不會影響您的任何權益,詳情查看免責聲明。

我是一位長期鑽研如何學習的人,同時也是一位創作者、講師,熱於透過分享和引導幫助別人釐清並解決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不斷突破自身的極限。我始終相信學習是改變自己人生現況的最好方法,所以我致力於分享如何培養自學力。
希望創造一個不論年紀大小,當遇到需要一個技能來解決問題時,每個人都相信「 我做得到 」、「我學得會」的學習環境,不再被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觀念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