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台灣的人似乎都有一個人生成就要達成,那就是機車環島!這篇文章會來跟你分享我獨自完成 7 天 6 夜新手機車環島的心得,以及跟你分享我是如何規劃這次的環島行程的。
我也蒐集了一些身邊朋友對環島的疑問,也一併將回答整理在這篇文章裡,希望對已經燃起環島熱忱,但還沒開始的你一些幫助,讓你成功踏出第一步!
為什麼我要機車環島

我是在 2024 年的 5/3-5/9 環島的,當初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說實話我也忘記了,隱約記得有人跟我說:「你應該去嘗試些不一樣的事情,豐富生活經驗」,所以我就想著 2024 年要來做些不一樣的體驗,而第一個在腦中浮現的想法就是機車環島!
然後我就先去查了關於環島的基本知識,以及看了很多 YouTube 上的環島影片,愈看愈覺得嚮往,也就加深了我想去機車環島的決定,於是環島就變成了我 2024 年的目標之一。
出發前先釐清你環島的目的
在事前蒐集的問題中,其中一個是「如何說服自己去環島」,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釐清你環島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許多人做事情會踏不出第一步,或是做著做著就沒有動力,又或者遇到一些困難卡關就不做了,這一切問題的源頭我認為都是你的目的不清楚、不夠強烈。
而且最重要的,這個目的必須要「對自己有意義」,如果這個目的無法滿足你的某種需求,例如成就感、滿足感,只是別人提議要不要環島就跟著去了,對我來說,這樣的環島即使真的完成了,那個意義也是截然不同的。當然由別人提議也可以,但出發後仍舊必須找出一個自己真心想要環島的理由。
這次的機車環島對我來說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解鎖人生成就,先不管如何環島,我就是想解鎖環島的成就,然後如同上面提到的豐富生活經驗。第二是我本來就很喜歡騎機車,騎車的過程可以讓我進入心流,進行深度的自我對話,更加認識自己,這也是我選擇一個人的原因。

每個人的目的不同,有人可能是想要給自己新的挑戰、有的人是想要玩遍全台的景點、吃全台的美食,又或者是透過環島去跟全台各地的朋友敘敘舊,看到這裡,你可以先問問自己「那你的目的是什麼」,只要找到這個目的,就沒有需要說服自己的問題了,你的心會驅使你去完成接下來的所有事情。
釐清目的也可以幫助你更好規劃接下來的行程,當目的確定了,就能避免什麼都要,假設都是 7 天 6 夜,到底一天要塞多少景點?要找多少朋友聊天?還是要單純享受騎車的快感,什麼景點都不去?特別是如果你的時間真的有限,很難排假,那目的就更加重要!
延伸閱讀:設定自學目標的 5 個步驟,比完美更重要的是進步
一個人機車環島的注意事項
僅以一般環島為例,以下是我個人建議獨自機車環島的注意事項。
- 最好 3-6 點前間到達住宿點
- 每天最多總共騎車 4-5 小時即可
- 每天景點排 2-3 個是比較舒服的節奏
- 每騎 1-2 小時的車休息一次( 依個人體力做判斷 )
- 晚上盡量不騎車去太遠的景點,可以專注休息、逛街、跟朋友聊天等
如何開始規劃你的第一次機車環島
假設目的確定了,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來規劃如何環島了!以下主要都會以機車環島為例,但我認為邏輯一樣可以用在腳踏車、徒步環島等方式,只是在方便性、體力分配等面向上會有些許不同。
在規劃環島行程時,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不強求要一次規劃完」,現在大家都很忙,光是找住宿和景點就可能會花掉你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強逼自己要一次到位,你會覺得很累、很煩,然後可能就不想去了,這是很可惜的。
我建議可以依照我下面的 7 個步驟,按照自己的步調分批做完,像我就是每個月完成一個步驟,每次大概花 2-3 個小時,這樣的步調對我來說是舒服的,你也可以去找出自己的。
Step 1:決定方式
第一步我會先決定環島的方式,通常這也取決於你的環島目的是什麼,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環島方式和你可能在決定方式時會額外思考的問題。
極點環島
這是新手環島最一開始入門,也是最經典的路線,可以分為四極點、五極點、六極點,其實就是台灣的幾個重要的燈塔和地標,分別有以下這些 ( 完整極點介紹點這裡 )
- 極北點:新北石門 – 富貴角燈塔
- 極東點:新北貢寮 – 三貂角燈塔
- 極西點:台南七股 – 國聖港燈塔
- 極南點:屏東恆春 – 鵝鑾鼻燈塔
- 中心點:南投埔里 – 地理中心碑
- 最高點:南投仁愛 – 合歡山武嶺
所謂的四、五、六其實就看你這次環島想走幾個極點,一般新手都會至少走四極點,我自己這次是選擇五極點 ( 扣除最高點,因為時間不夠 ),如果要走六極點又不想太累,建議一定要規劃 7 天以上的時間。

在搜尋極點環島時你或許會多看到一個「台灣最南點」,他離鵝鑾鼻燈塔大概只有 5 分鐘的車程,就地理位置上來說,它其實比鵝鑾鼻還有更南端,但在提到四極點時通常不會把台灣最南點算進去,都是以鵝鑾鼻燈塔為極南點,當然如果要拿下燈塔,台灣最南點也可以一起去,反正都順路。
24 耐環島
24 耐顧名思義就是挑戰在 24 小時內環島一圈,要做 24 耐就不用想要玩任何景點了,基本上就是一直在騎車,你可能半夜黑壓壓的都還在山路上騎車 ( 有些路段還沒有路燈 ),而且也要特別注意身體的狀況 ( 會嚴重睡眠不足 XD。 )
建議有長期騎車經驗,或是已經有其他環島經驗的人再來挑戰。雖然說是挑戰,但如果你喜歡騎車,或是喜歡挑戰自己,根據我看過的 24 耐影片,大部分的人都還是覺得這個挑戰是值得的,也有蠻多人覺得挺有趣的,我自己也會想要挑戰看看。
切西瓜環島
切西瓜環島就是沿著中央山脈,從台灣的中間騎上騎下,最辛苦的地方就是幾乎都在騎山路,遇到某些山路比較小條,或者遇到下雨或路況不佳,可以想像其危險性,這部分我沒有了解太多,現階段也沒有想要挑戰切西瓜 XD,就放上影片給有需要的人參考囉。
大圈?小圈?
環島有分大圈和小圈,差別主要在於南部和北部要走哪條路,大圈的話就是全部沿著海線走,南部會經過墾丁,經過部分南迴到台東 ( 建議從墾丁離開時定位旭海,就真的會走完全的海線 ),北部就走北海岸,通常要走極點就一定會是繞大圈走,因為燈塔都在海岸附近。
而小圈就是不走上面兩條路,南部變成是全部走南迴,北部變成是走北宜公路,兩段都有很長一段的山路,不走極點或是喜歡跑山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順時針?逆時針?
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要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環島,這次我是採逆時針環島,我覺得一路看著從台東到花蓮的美景,心情上真的很舒服,順時針我沒有經驗,不清楚感受上是否會不同,但我覺得初次環島不需要太在意這個,以你喜歡的方式進行即可 ( 我個人看到大部分都是逆時針居多。)

Step 2:決定天數
決定好環島方式之後,第二步我會來規劃要環島的天數,如果沒有特別的需求,假期安排上也都方便,我建議至少都要規劃 7-10 天左右或以上的時間會是比較舒服的,才不會覺得天天都只有騎車。
評估點一:目的是什麼
又講到目的了,可見它有多重要,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目的和我覺得可以如何評估天數的建議。
- 想要多玩景點、吃美食:建議至少 8-10 天,會比較盡興
- 想要挑戰自己的極限:至少也要 4-6 天,不如直接衝 24 耐
- 單純想拿燈塔完成成就:建議至少 5-7 天,單日騎車比較不會趕
- 只是喜歡騎車,有騎完就好:天數對你來說不是重點,時間允許即可
環島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不算旅遊,一開始我也想要深度環島,玩遍每一個城市的知名景點,但後來發現時間真的不夠,我們可以先求有再求好,7-10 天還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天數。
評估點二:季節&天氣
要機車環島最討厭的就是遇到下雨,而台灣最長下雨的期間大概在 6-9 月,6、7 月有梅雨,8-9 月有颱風,所以我會盡量避免在這幾個月環島,其他時間就算有下雨也只是一下子,比較不會全程都被掃興。再來是冬天,大概落在 12-2 月,但有時會有暖冬的情況,所以這個其實不太好抓。
所以綜上所述,3、4、5、9、10、11 月我認為是比較適合環島的月份,而我自己是因為需要準備期、下半年有其他的規劃、以及冬天的行李會更多覺得很麻煩,所以最終我選擇在 5 月初的時候環島,也很幸運的一路上都沒下雨,7 天 6 夜全程放晴 XD。
評估點三:生活狀態
我自己是一名自由工作者,工作時間都可以自己調配,但如果你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是從事一份時間難以自己掌控的工作 ( e.g. 常常臨時要被叫去加班 ),甚至你有家人要照顧,那你就要好好評估自己的生活狀態。
包含要如何將假期集中讓你可以去環島,或是環島期間要怎麼把需要你做的事情都先提前做好、有沒有人可以在你環島的期間幫你代勞、能代勞多久等等。

Step 3:決定住宿
也許你會疑惑,為什麼是先決定住宿而不是景點呢?因為我覺得先把要落腳的城市決定好,你才能根據你每天要休息城市之間的距離,去規劃中間要經過哪些景點,才不會東跑西跑的繞路。此外,如果發現兩地的落腳點距離太遠,可能還要回頭調整天數,才不會在某一天把自己搞得很趕。
此外把住宿先決定好、訂好,就不用擔心要幾點入住比較好?會不會因為太晚到沒房間導致晚上沒地方睡?千萬不要當天才訂住宿,先不論找不找得到,光是找房間的焦慮感就有得受了,甚至還有可能為了要有房間而委屈求全,選了價格太貴,或是不符合自己需求的房間。
有哪些住宿的選擇
一般旅遊的住宿都會挑平均一晚 2000-3000 台幣的房間,但對資金比較不足的人來說,7 天下來將會是一筆大花費,所以我這次的住宿都是住比較便宜的選項,幾百塊就可以解決了,當你在找住宿的時候可以搜尋以下幾種關鍵字。
- 青年旅館
- 背包客棧
- 膠囊旅館
上述幾個都是一晚 300-500 就能入住,然後衛浴、冷氣、吹風機、飲水機、插座等基本需求都有包含 ( 大部分是公設 ),然後通常是很多人住一間 ( 環境也都不錯 ),這次住完我最推薦的就是花蓮的 Cozy 小羊房,環境舒服、服務好、有獨立房間,只不過假日會比較貴,但其他天的價格就很親民。

有需要的話都可以上訂房網站查詢這些關鍵字,應該就可以找到不錯的旅館 ( 我當初是用 Booking.com ),如果還想再便宜一點,可以問問你要休息的城市有沒有認識的朋友可以借住一晚,我這次就借住了 2 位朋友的家,幫我省了很多住宿費,還可以跟朋友敘敘舊,我個人覺得一舉多得。
住宿挑選重點
以下是我個人在挑選住宿時會在意的一些重點,提供給你參考,有些設備如果是大部分都有的 ( e.g. 公共衛浴、插座等 ),我就不列上來了。
- 好停車
- 有飲水機
- 愈便宜愈好
- 乾淨、安全
- 有洗衣機 & 烘衣機
- 有基本隱私 ( e.g. 窗簾 )
如果你會排斥通鋪,那可能就要多花點錢住一般旅館,享有獨立空間,另外也有人問到重要物品的保管問題,我自己是不太擔心這點,但如果你會在意,很多旅館也都有提供個人的小櫃子可以上鎖,剩下就看自己的習慣囉。
Step 4:決定景點
終於來到每天的景點要去哪裡了,如同上面提到的,我建議一天騎最多 4-5 小時的車,最好 6 點前到住宿點。接下來就看你想要幾點起床,我不喜歡太早,所以每天都是 9、10 點出發,這樣算下來,一天 2-3 個景點就很緊繃了。
不過如果某幾個景點待的時間比較短或兩個景點距離較近,或許可以再多幾個。而我這次的環島旅程最重要的目的是完成極點和自我對話,所以景點、美食並不是我的重點,我就沒有花太多時間在研究這部分,有基本規劃,剩下就騎到哪玩到哪,非常彈性,但我可以給你幾個我在做調查時別人提供的方向。
- 自己一直很想去的
- 當地的著名觀光景點
- 不為人知的旅遊秘境
- 別人推薦的好玩景點
- 有興趣的就停下來看一下
如果以 7 天來說,絕對沒有足夠的時間每個縣市都停,所以一定要做篩選,環島不會只有一次,我會覺得一定要去「自己真的很有興趣的」,才能留下珍貴的回憶,但如果真的選不出來,其實不刻意安排,搞不好會發現新的景點,要改行程也是隨心所欲,這種意外感或許更有趣呢!
Step 5:盤點裝備
到這邊行程就規劃完畢了,從第五步開始就進入裝備和行李的準備,這邊先講裝備,我對裝備的定義是「騎車時會需要用到的」,並把裝備分成以下幾種:
備註:以下分享的裝備連結或圖片除非特別註明,不然僅供示意參考,非本人使用的裝備,可自行尋找符合自身需求和價位的裝備。
機車保養
在出發之前,強烈建議一定要把你的機車牽到機車行做個全面性檢查,才不會在環島的過程中拋錨,或出現其他問題,特別是平常沒在保養機車的人,很可能有些零件早就要換了,只是看什麼時候在路上爆掉而已,這個風險實在承受不住!
純粹檢查沒有要換的話,有些店家可能會酌收檢查費,我的話是檢查後有換剎車皮和傳動皮帶,所以就沒有另外收檢測費了。個人的淺見覺得「機油」、「輪胎」、「電瓶」、「剎車相關」、「啟動相關」的項目要重點檢查,其他就看機車行怎麼講,或是參考上面的影片。
我環島完之後直接把一顆後輪胎磨平、頭燈也燒壞了,所以回來後建議還是再回去機車行,依照自己的需求幫機車簡單回個血,至少騎完一趟機油是一定要換的,算是做一個完美的收尾。

行車配備
下面這些是在騎車的過程中我覺得很重要的配備,有些是必要,有些則是可能不常用到,可是一旦遇到狀況,你會真心覺得幸好有準備到!
- 全罩式安全帽
要環島的話建議要去買一頂全罩式的安全帽,千萬不要頂著一個西瓜皮帽就要去環島,四分之三的我覺得勉強可以接受,但是遇到下雨或強風時,都會從下方穿進去,全罩式安全帽除了安全,也可以幫你完全擋掉風雨,如果怕騎車很悶,也可以可慮買可掀式的全罩式安全帽。
- 手機架
現在沒有導航就完全不知道路了,特別是要經過一大堆不熟的縣市和公路,所以一定要準備手機架來幫自己導航。
- 雨衣
下雨必備,大致分為上下兩件式和連身雨衣,我個人推薦可以用連身雨衣,因為兩件式的不能連背包一起穿進雨衣裡,就要另外找地方放,會比較麻煩,另外也可以搭配雨鞋套,在雨超級大的時候加強保障你的鞋子不會濕掉。
- 觸屏手套
騎車時會因為防曬、防雨的關係需要長期戴著手套,但帶了手套就不能滑手機,需要不斷穿脫手套就會很麻煩,所以建議可以購買這種觸屏手套,讓你的食指和大拇指在穿著手套時依舊可以輕鬆的滑手機,小北就買得到了。
- 7 號透明夾鏈袋
有些人為了在下雨時還能導航,會去買「有安全帽的手機架」,雖然那個也不貴,但就防雨的效果來說,夾鏈袋就很夠了,而且即使隔著夾鏈袋,滑手機也不會受影響,真的是俗又好用!而 7 號是普遍 5-7 吋左右的手機比較適合的大小,不確定的話可以拿著你的手機去小北套套看。
- 手機 APP
環島一定要下載的 APP 就是導航用的 Google 地圖,以及測速用的神盾,環島一趟下來會遇到的測速一定數不勝數 ( 有些路段還有超長的區間測速 ),你總不會希望一趟回來後收了一大堆超速罰單吧。( 一張 1200 啊!)
這時神盾就可以很好的提醒你哪裡有測速照相,雖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偵測到所有測速裝置,但就目前使用下來,照著它說的做真的沒收到什麼罰單。
拍攝器材 ( 非必要 )
因為我是一個人環島,我又喜歡拍照,所以我會多帶些拍攝器材,主要就是自拍不求人用的腳架還有錄製環島影片用的 GoPro 和相關設備 ( 用租的就好,但我有另外買 256G 的記憶卡,以及讀卡機 ),這些設備如果你沒有特別要做環島紀錄,或是有夥伴同行,就不一定要準備。
Step 6:整理行李
接下來是行李,為什麼行李放這麼後面呢?因為前面的行程都規劃好了,比較好抓到底要抓幾天的行李,還到底要帶哪些東西。
以下是我自己在旅行的時候會拿出來看的基本行李圖,只要按照天數作微調,基本上我的行李都不會缺,這次環島我也是差不多的規劃,提供給你參考。

私人衣物
以下是我的個人建議:
- 上衣:依照天數帶
- 長褲:依照天數帶
- 襪子:依照天數帶
- 內衣:依照天數帶
- 內褲:依照天數帶
- 短褲:依照天數帶
- 拖鞋:1 雙,晚上自由活動、洗澡用
- 外套:1 件防風外套、剩下依需求帶防曬、保暖用等其他外套
雖然上面有很多都是依照天數帶,但經過這次的經驗,如果你沒有很在乎一件衣服只能穿一天的話,上衣、長褲、內衣、短褲,其實可以只帶天數一半的份就好,也就是 7 天的量大約各帶 3 件即可,如果是冬天,記得要薄厚外套各帶一件會比較好,而且都要是能防風的為佳。
至於內褲和襪子因為是貼身衣物,所以我會天天換,其實就是按照你個人的衛生習慣去規劃。但我會覺得衣服愈少愈好,用替換的方式即可。我也會帶好幾個塑膠袋來裝髒衣服,可以穿個兩天之後可以找自助洗衣把衣服洗一洗,藉此來減少行李量。
個人藥物
我會建議要帶基本的藥膏、綠油精等,來處理一些基本的擦挫傷,剩下就看你個人平常的健康狀況來備藥,如果真的沒有帶到,其實到各地藥局買一下就可以了。
盥洗用品
- 刷背巾:可以更好的在洗澡時搓出泡泡,洗身體洗得比較乾淨
- 大毛巾:一條即可,不用太大,每天用完曬乾即可,有必要可以洗一下
- 刮鬍刀:非必要,只是我 7 天下來鬍子長很快,拍照不好看 XD
- 沐浴乳&洗髮乳:小罐即可,現在的旅館幾乎都有提供,只是以備不時之需
- 牙刷&牙膏&漱口杯:帶隨身包的即可,杯子可以拿個比較硬的塑膠杯
同樣是按照個人習慣去做增減,例如女生可能還有保養品、化妝品,但牙刷類的建議一定要帶,現在基本上都不提供,然後我會用一個袋子把這些統一裝在一起,比較不會亂,要洗澡時直接整包帶走就好。
生活用品
- 水壺:建議要自己帶水壺,很多地方可以裝水,沒帶就要多很多飲料費
- 雨傘:在逛景點時如果下雨或是太陽太大可以用,比雨衣方便
- 證件:如身分證、健保卡、提款卡等,以免在外面遇到身分或金錢問題
- 彈性:如帽子、墨鏡、泳衣等,依照自身需求和行程做增減
以上是我覺得每個人都要準備好的東西,而我自己因為喜歡出外時看書、做筆記,所以我自己會再多帶 1-2 本書、鉛筆盒、筆記本、便利貼等等,一樣是看你個人生活上有哪些習慣,但除非必要,不然只是讓你愈來愈不方便而已。

電子用品
- 手機:現代人必備,有手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 筆電:非必要,晚上的休閒娛樂,有拍照片和影片也可以利用晚上傳檔案
- 充電器:包含行充 2 顆、手機充電線、豆腐頭、筆電充電器等
- 藍芽耳機:非必要,騎車、逛街聽音樂用
電子用品的重要性應該不用多講,大部分人應該每次出門也都會帶這些東西,重點是在外如何充電?就我自己的需求來說,我會多準備一個「多孔插座」,去五金行或小北都有賣,藉此來延伸插孔數量,在所有設備都要同時充電的情況下,我覺得至少四孔已經很夠用了。
如何分配
以下是我這次的分配,給你參考。
- 背在身上的背包:生活用品、電子用品
- 放在腳踏板上的主要行李:私人衣物、自拍不求人腳架
- 放在車廂裡的多個行李:行車配備、盥洗用品、個人藥物、筆電
如果要舒服一點環島,我會建議盡量將行李量減少,最好只有「放在車廂裡的」和「身上背的背包」就好,這樣才不會每次要去逛景點時都要擔心行李會不會被偷走。
Step 7:行前確認
上面講了那麼多東西,我其實都只要做到「確認」而已,很多東西其實都還沒有真正處理完畢,因為我習慣最後一個月再統一把各自的最後一步做完,才不會東做一個西做一個而漏掉某件事,或是有些事沒有必要那麼早做 ( e.g. 訂房 ),以下是在前 6 個步驟都確認完之後,剩下大概一個月時,我會做最後收尾的事情。
- 確認行程:包含天數、落腳點、每天要去的景點、每天要花的時間等
- 完成訂房:訂完房間、付完款,如果是住朋友家也要再次確認入住時間
- 檢查機車:真的去機車行,把該換的零件一次換掉
- 補足裝備:把剛才上面提到的裝備,有缺的一次買齊
- 整理行李:把所有的行李裝袋,機車不建議用行李箱裝行李
- 交接完所有事情:環島期間的工作由誰代勞、要提醒周邊人的注意事項等
這些都做完了就可以準備正式出發了!另外我會建議在做完這些事到出發前可以預留至少一個禮拜空閒的時間做緩衝,以免臨時想到什麼事沒做。
我的機車環島路線分享
此次環島總共耗時 7 天 6 夜,總公里數為 1480 km,以下是我這次的行程分享,以及我當時每天結束後寫的當日環島心得。
DAY 1:高雄 – 台東
- 墾丁夢幻島民宿
- 墾丁貓鼻頭公園
- 鵝鑾鼻燈塔 ( 第一個極點完成 )
- 台灣最南點
- 龍磐草原
- 旭海美景
- 晚上朋友聚餐
當日心得請點此
當日住宿:TOMO B&B ( 點此了解 )
DAY 2:台東 – 花蓮
- 卑南遺址公園
- 初鹿牧場
- 吃鬼頭刀魚柳
- 三仙台
- 晚上東大門夜市逛街
當日心得請點此
當日住宿:Cozy花蓮小羊房 ( 點此了解 )
DAY 3:花蓮 – 宜蘭
- 通過蘇花公路
- 晚上羅東夜市逛街
當日心得請點此
當日住宿:朋友家借住

DAY 4:宜蘭 – 台北
- 三貂角燈塔 ( 第二極點完成 )
- 俞家肉粽
- 富貴角燈塔 ( 第三極點完成 )
- 晚上西門町逛街
當日心得請點此
當日住宿:朋友家借住
DAY 5:台北 – 台中
- 新竹城隍廟&朋友見面聊天
- 台中咖波屋 ( 剁手行程,哥買的是快樂! )
- 晚餐 2 場朋友聚餐
當日心得請點此
當日住宿:背包 41 青年旅館台中館 ( 點此了解 )
DAY 6:台中 – 嘉義
- 台灣地理中心碑 ( 第四極點完成 )
- 炎術 – 百龍鮮果
- 地母廟
- 日月潭
- 新港奉天宮
當日心得請點此
當日住宿:朋友家借住
DAY 7:嘉義 – 高雄
- 七股遊客中心吃冰
- 國聖港燈塔 ( 第五極點完成 )
-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休息
- 結束環島旅程
當日心得請點此
當日住宿:溫暖的家
此次環島費用總計

總花費約為 17,000,但其實扣掉機車保養 ( 如果狀態良好基本上花不到什麼錢 )、某些新裝備、GoPro 攝影器材這些非必要的花費,單就環島那 7 天的行程來說,大概金額在 10,000-12,000 上下,我在研究環島時其他人 7 天也差不多是這個價錢,給你參考。
其中最容易浮動的費用大概是餐費、娛樂費、購物費這三類,如果你是很喜歡玩景點、吃美食、買紀念品的人,那你的花費就會更高,但我覺得既然出來玩了,這點錢還是值得花下去的 XD。
其他環島經驗分享
騎機車的小技巧
以下是我個人騎車時的小技巧,或者說習慣,可以讓我至少連續騎 2 個小時也不太會累,甚至晚上還有力氣去逛街聊天。
如何輕鬆催油門不手酸

許多人騎了一整天的車,會反應催油門的那隻手很酸,但我完全不會有這問題,我催油門很少在一直出力的,秘訣就是以下三個步驟:
- 先把油門催到你覺得舒服的速度
- 維持這個速度的手部姿勢和位置
- 用上圖右手紅圈的位置去卡住油門
只要卡住了,你整隻手基本上就不需要出任何力也可以維持足夠的速度,除非你要剎車、提速、降速才會解除卡住油門的狀態,而在環島的過程很常都會維持同個速度騎很長的一段筆直大路,就不需要一直調速。
用這種姿勢催油門就不容易手酸了,你幾乎等同於沒有在花力氣催油門,在停車時也可以稍微動一動手舒緩一下,撐得會更久喔!
如何騎長途車不容易累
我認為騎車最累的不是身體累,而是精神很累,總是看著類似的景色,以及要持續專注在注意路況,久了就容易精神不濟,以下是我自己在騎車時會做的幾件事情,可以幫助我在騎車騎久了也能多少邊騎邊恢復精神。
- 帶著耳機聽音樂
- 跟著音樂一起唱歌
- 適時的看看左右後照鏡
- 適時的欣賞周邊的景色
- 適時調整自己的騎車姿勢
總結來說就是「轉移注意力」,當路上沒什麼車,前面的路也都沒什麼狀況時,就可以透過這些方式轉移注意力,通常就會重新有精神了,調整姿勢則是在讓騎車的身體足夠舒適,不要讓身體出多餘的力氣。
如何記錄環島過程
有些人環島時想要記錄自己的環島過程,特別是第一次,我也不例外,所以我這次向我附近的店家租用了 GoPro,只要上網搜尋「XX ( 地區 ) GoPro 租借」應該就會找到你附近可以借用的店家,線上線下都可以租用:我這次主要租借了以下設備。
- GoPro 主相機:附額外兩顆電池、充電座、64G 記憶卡、以及裝這些的盒子
- GoPro 肩背帶:可以背在身上,騎車時也可以錄影,也有其他的固定方式
我這次的行程比較單純,如果你有下水拍攝或是自拍的需求,也有其他的搭配設備可以一起租借,這部分可以再跟你租借的店家詢問。另外建議可以自己買 256G 的記憶卡和讀卡機,以免錄到一半容量不足,導致一不注意某些畫面沒拍到就很可惜。
至於剪輯一般人可以使用剪映就很足夠了,但寫文章的當下我還沒有剪 ( 實在有點多 XD ),有剪完再補充上來。
如何判斷何時該加油

我的儀表版油箱格總共 7 格,大概剩 2-3 格的時候只要遇到加油站我 就會先預防性加油,你也可以理解成油剩 1/3 時就可以加油了,但加油的時機又分東部和西部有所不同。
- 東部:因為山路較多,加油站較少,所以剩 2-3 格時有遇到加油站就一定要加
- 西部:因為很容易進入城市,加油站較多,可以拖到剩一格再加也行,算好就行
千萬不要有僥倖心態,只要你預期前面「有可能」很長一段路沒有加油站 ( 東部要特別注意 ),就一定要先加,即使需要短暫繞路也要,不要把自己搞到中途沒油,會很麻煩!
我主要參考的幾部環島影片
環島帶給我的收穫
這次在出發前其實還一度認為要取消了,一方面是花蓮附近地震導致蘇花公路坍方,然後在前幾天還突然發燒不退,但總有個聲音告訴我這次不去就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在看醫生拿藥,以及確認好蘇花目前狀況還可通車後就還是出發了。
後來也證明這個決定沒錯,出發一兩天持續吃藥病就好了,蘇花的道路也沒想像中危險,而且還全程放晴,完成了一趟難忘的環島之旅,在這次環島的過程中我主要有三個最大的收穫。
提升生活技能
我在這次的環島之中,學會了在外面如果臨時要洗衣服要怎麼辦?以及如果行李或紀念品太多,其實是可以先到附近的 7-11 把東西先寄回家的,這樣就不用帶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這對機車環島尤其好用!
另外我原本也不知道什麼台 11、台 9、南迴公路在哪裡,但在騎車的過程中看著地圖的標示,我也記得了一些名稱是在指哪條路,公路知識也增加了!7 天結束之後,我深深體認到在台灣不管遇到任何問題,真的不用擔心會解決不了,也不需要在事前為了「預防萬一」而多準備很多東西。
與其過度準備,還不如帶一張有比較多錢的信用卡還比較實在,台灣的各類商店、百貨實在太多了,缺了什麼東西、需要什麼服務,只要有錢一定都可以解決,只是看你會不會運用。
豐富人生體驗
環島回來後有很多朋友問我:「環島結束後,對你人生的具體影響是什麼?你的人生有什麼改變嗎?」
我可以很誠實地說,在生活、物質上沒有任何改變,但是我覺得多了許多人生體驗,除了環島一圈看到的人事物本身,我也了解到了青年旅館的行情和實際居住狀況為何?這讓我未來更加願意到外縣市出遊,因為原本困擾的居住成本已經不是問題了。

我覺得人出生在世界上就是要來體驗各式各樣的事情的,如果要說具體的影響,或許就是這趟環島之旅會默默的在某些小地方影響我看事情的方式、處理事情的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吧。但這些影響可能不會在短期出現,而是體現在未來的某一刻。
我平常蠻愛跟新朋友聊天,聽聽他們的故事,如果他們有一些我沒有過的體驗,我就會覺得很有趣想了解更多,環島我覺得就是屬於我的人生故事,它會成為我未來聊天的話題,也變成一個在別人眼中覺得有趣的人。
更加認識自己
這次的環島主要目的之一是做自我對話,我也的確重新認識了自己不少,包括我自己對旅行的看法和喜好是什麼?我容易被什麼事情給刺激到?發現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新事情等等。
我也把這次環島的三個重要體悟放在我之前寫過的自學週報裡面,你可以點這邊去閱讀。
下次還會環島嗎
這個回答肯定是會的,也推薦每個人都可以去環島一次,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是一年一次,然後每次都是不同的路線,可能是把台灣最高點補上、找朋友再跑一次、改成走小圈、或是以景點跟美食為主要重點,然後天數多一點之類的。但如果還是想要以騎車為主要重點的話,我會考慮把行程和行李再準備得少一點。
至於 24 耐或切西瓜這種比較進階的環島,我覺得也是另一種人生成就,個人是會想挑戰的,但是就不會是獨自進行,因為比較危險 ( 體力不支、摸黑騎車 ),一定會找至少一位朋友同行來互相照應,等我比較有經驗後再來考慮獨自進行。
結語
感謝你看到這邊,希望這篇文章有更加激起你對環島的熱情,以及幫助你更加清楚第一次機車環島要如何規劃和進行,剩下的就看你是否真的能做出行動,幫自己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憶。
這次的環島感謝我自己願意花時間來規劃和付出行動、朋友友情贊助住宿、一起聊聊天的朋友,以及一路上幫助我、鼓勵我的夥伴們,當然還有看完這篇文章的你,期待哪天你也能留下自己的環島心得。
以上就是這次的內容,如果你覺得看完後有些收穫,歡迎你把文章分享給你覺得有需要的朋友讓更多人知道。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wing.languages@gmail.com,或是到 Facebook 私訊跟我分享你的心得,以及關注 Wing 的日常動態。
如果有時間管理、目標設定、學習方法相關的課程需求,可以點這邊了解 Wing 的所有課程介紹,或是點這邊報名一對一的自學諮詢。
本站有部分連結與商家有合作關係,透過本站連結購買,我會獲得一些佣金,讓我可以持續營運網站,但並不會影響您的任何權益,詳情查看免責聲明。
延伸閱讀

我是一位長期鑽研如何學習的人,同時也是一位自學顧問、講師、創業者,從大學開始經營個人品牌,透過自學多項軟硬技能,20 歲出頭就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開創了一條不同的職涯道路。
我熱於分享自主學習的心得,並擅長透過引導式提問,幫助人們釐清並改善自身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不斷突破人生和職涯上遇到的迷惘,找到人生的方向。
我始終相信學習是改變人生現況的最好方法,所以我致力於協助人們培養自學力,學會找到內在的學習動機來設定學習目標,並依照喜歡的學習方法,做好時間管理,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