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工具

想要開始自學,你需要的工具有哪些?(附上自身經驗分享)

我們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有好的自學效率和效果,好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市面上的工具這麼多,到底該挑選哪些工具來自學?其實,每個人適合的工具都不同,但你可以參考別人來找到方向。

身為一位創作者,我每天都要輸入大量的資訊,以及在各個管道大量的輸出,同時我也喜歡自學很多的技能,究竟要如何兼顧輸入輸出,又把不同技能都學到不錯的程度呢?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 我的自學管道有哪些?
  • 我如何做好輸入輸出?
  • 我使用的自學工具有哪些?
  • 我如何管理我的知識和創作?

如果你還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做好輸入輸出?要用哪些工具?可以先從等等我要跟你分享的方式去嘗試,再慢慢修正成適合你自己的版本,也希望我的經驗能給你一些幫助。

我的自學管道有哪些

一開始我會先跟你介紹我目前的自學管道,或者說,我的資訊來源有哪些?也會分享每種管道我主要都是拿來吸收哪方面的資訊?怎麼分配看這些資訊來源的時間等等。

主要自學管道

YouTube

YouTube 算是我分類最廣、接觸最多的自學管道,不僅是知識型、舉凡遊戲、音樂、穿搭、攝影、心理學,在我的訂閱清單裡通通都有,當我看到一個新的創作者,優先找的平台也都是 YouTube。

可能是因為影片可以聽到聲音、看到人,所以更有親切感,比較看得下去,除了學習新知識,YouTube 也是我休閒娛樂的好管道,而且有些休閒娛樂同樣可以學到新知識,可說是一舉兩得。

基本上只要有空閒的時間,我都會優先開 YouTube 來看,不斷為我大腦注入新的活水,特別是晚上,我會有一段完全放空的時間,此時 YouTube 就會以休閒娛樂為主,變成我睡前調節身心的好夥伴。

Podcast

相較於 YouTube,Podcast 清一色都是知識型內容,並且都是講話平穩的那種,例如大人學徐豫切入點等等,比起毫無方向的閒聊訪談,我更喜歡聽深入的觀點分析。

如果真的要聽訪談,我會選主持人和受訪者都足夠有料,可以理性討論,而非純粹打打鬧鬧、笑聲不斷的那種,我認為只要聽有料的人講話,即使是沒有方向的閒聊,你也會在這些人的話語中自己去找到滿滿的乾貨,自我啟發。

因為我聽 Podcast 都習慣專注,所以都會在做一些我不需要思考、身體可以自動駕駛的事情的時候聽,例如運動、吃飯等等,看書、寫作因為要專注在當下, Podcast 就會變成是一種雜音,學習效果也不好。

信件

我會訂閱很多創作者或是平台的電子報,第一種電子報大多由創作者獨自經營,可以看到不同領域的人對事情的觀點,書上的知識很多都停留在理論,或是提出的使用情境離自己太遠,而這些創作者的觀點就是一種很貼近生活的實戰心得。

第二種電子報是平台發佈的,主要都是活動或是更新的資訊,例如我喜歡透過 ACCUPASS 的電子報看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新活動可以參加,或是看看 Netflix 最近有沒有什麼不錯的片上架,這些都可以讓我有更多的資訊來源。

我看信件的頻率是每天花 5 分鐘做篩選,把純廣告、不重要、不需要的信件刪掉,只留下需要好好閱讀的信件,到了禮拜天再花約 1 小時好好閱讀並擷取重點,也許之後可以做輸出。

備註:也可以善用「標星星」的功能,把信件分類得更清楚。

書籍

書籍的重要性相信不用我多說,大部分人都認同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自學管道,我閱讀過的書也是五花八門,財商、語言、學習、溝通、心理學、文學等等都有,每個領域都豐富了我的三觀,促進我很多的思考。

我不會任何問題都去看書,大部分是我需要從零快速入門新領域的時候,才會一次買好幾本該領域的書來讀,當然也有些是純粹讀休閒,沒有要吸收知識的書,例如文學,讀書不一定都要來硬的,軟硬兼施也很重要。

我每天早上起床做完早晨儀式之後,都會先讀 30 分鐘的書,以我的閱讀速度,大概可以讀 30 頁,一本書假設 300 頁,就需要約 10 天看完,所以我一個月的閱讀量粗估是 2-3 本。

延伸閱讀:選書必經的5個階段,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需要的知識?

線上課程

相對於實體講座,我更喜歡線上課程,因為線上課程可以自己安排時間學習,不需要因為時間地點對不上而喪失學習的機會,而且可以複習好幾遍都沒有關係,非常方便。

但我也不否認實體講座有它的優勢,如果該堂課的性質需要大量的線下操作或是跟人互動,我還是會以實體講座為主,線上課程為輔。

一堂線上課程的時數平均為 3-5 小時,包含做筆記的時間,我會讓自己最晚一天內一定要把課程上完,然後把更多的時間拿去實作,但如果課程超過這個時數,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但實作多於上課這原則是不變的。

延伸閱讀: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線上課程?10個步驟讓你不再後悔把卡刷下去!

次要自學管道

社群貼文

這邊指的社群主要是指 Facebook,IG 我覺得太無聊,LINE 雖然乾貨很多,但馬上就被洗掉了,Facebook 的資訊可以留得比較久,創作自由度比較高,而且在連結社群情感這部分,我覺得 FB 社團的功能還是比較完善的。

綜上所述,Facebook 是我現在用得最順手的社群平台(以自學來說),雖然它常常出 BUG 讓我很不爽 XD。Facebook 的資訊來源大致可以分為 3 種(不算廣告和廢文):

  • 粉專的貼文:可以得到很多乾貨
  • 社團的貼文:可以藉由跟人討論激發想法
  • 朋友的貼文:跟信件類似,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觀點

社群貼文我會把它當作一個入口,例如連結到某篇文章、或是跟人互動來激發我的創作想法,不太會像看書一樣在上面進行深度思考,我一天中花蠻多時間在 Facebook 上,想要同時開好幾個入口,也和朋友聊聊天 XD。

備註:如果你的 FB 都是一些娛樂內容,它就不會是一個自學管道,如果你想要用社群來自學,不管是哪個平台,記得先重整一下你接觸的資訊種類。

網路文章

網路文章有長有短,內容和排版品質參差不齊,碰到好的文章讓你看完腦洞大開,碰到爛的文章讓你看完滿頭問號,文章對我來說主要是一個檢測站,在我剛接觸新領域,又不確定要不要買書的時候,就可以先看文章測試我有沒有興趣。

如果看完文章後我想了解更多,我就會考慮買書,或是我也會透過文章來查做簡報、寫文章的資料,不過都只是參考別人講了哪些面向,並適當加進自己的內容裡,撇除這幾個用途,我看文章來自學的時間反而是所有管道之中最少的。

追劇

這是我從 2022 年開始的新習慣,我開始訂閱 Netflix 來看各式各樣的電影、影集,甚至是紀錄片,你看完之後可以從中看到很多值得思考的人生哲學或是生活縮影。

例如刺激 1995 告訴我們要保持希望、突破舒適圈,航站情緣告訴我們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正向思考,魷魚遊戲讓我們看到人性在面對生死交關的時候各自會做出什麼決定。

我花在追劇的時間不多不少,它排在所有管道的中間順位,但只要有看,我常常能得到很多啟發,如果你能把自己當作劇中的角色,去體會角色當下的心境並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追劇就不再只是休閒耍廢而已。

讀書會

我現在主要參加兩場讀書會,每場都在晚上,時間 1-2 個小時,每次都會有 1-4 位做分享,參加讀書會能得到的收穫我覺得有兩個:

  • 知道更多你原本根本不會接觸到的書
  • 聽聽別人對這本書的體悟,有時也能激起討論,啟發自己

我們不可能所有領域的書都看過,甚至逛書店也完全不會走到那一區,但經由別人的分享,就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領域,搞不好自己也能產生興趣,而讀書會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討論的熱烈程度。

我最喜歡的讀書會不是單純把書講一遍,當然這是必要的,但我會更喜歡把書當作話題,並針對這個話題大家一起開啟熱烈的討論,如果你參加的是這種讀書會,千萬要好好把握,認真參與!

自行觀察

最寶貴的輸入,來自於你自身對於周圍的觀察,當你習慣觀察身邊所發生的人事物,並跟你的人生經驗、學過的知識做連結的時候,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識學說。

這套學說形成了你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幫助你面對人生的各種困難,有句話說:「先啟發自己,才能啟發別人」,如果你想做到獨特、高品質、讓人讚賞的輸出,時常觀察並啟發自己,就是一定要練習的能力。

觀察一開始可能會很刻意,但就是需要練習,習慣之後就算你不想,觀察都會自動發生,我常常跑步的時候斜眼瞄到一個路人,就會產生出很多的靈感,逼得我一定要先停下來把靈感記下來 XD。

我如何做好輸入

在這部分我會跟你分享我自己在做輸入的一些原則和小技巧,等等提到輸出時也一樣會介紹。

每天都要看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確實是有道理的,如果你沒有每天給自己輸入一點新知識,你的思考很快就會鈍化,你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忘記,所以學習的頻率是很重要的。

所謂的頻率不一定是每天要讀多少頁的書才叫有輸入,利用上面我提到的自學管道,你會發現無時無刻都在做輸入,學習會跟呼吸一樣自然,我現在只要一天沒輸入,就會覺得全身怪怪的 XD。

留著晚點看

現在的資訊太多,還沒看完一個就會有下一個出現,為了避免資訊焦慮,我會先快速瀏覽一下這個新知識,例如它的標題吸不吸引我、內容有沒有提到我想要解決或好奇的問題,如果有,我就會先加入 Chrome 書籤提醒自己晚點要閱讀。

找個時間一起看

延續「留著晚點看」的原則,就跟信件一樣,我會找個統一的時間來整理書籤,一次把所有的知識看完,有時你還會忘記當初為什麼要看這個知識,代表那個知識對現階段的你來說其實不太重要。

將知識歸類

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做輸入,做的是什麼樣的輸入,最後都一定要記得把知識歸類,這樣之後輸出的時候你才知道要去哪裡找適合的素材來創作,也有助於自己做單一領域的複習。

不強求記住

大家常有的一個迷思,就是認為所有輸入的東西都一定要記住,這又不是考試,就算是考試,你也從來沒有記住過課本裡的所有內容,以前做不到,現在也沒必要做到。

能不能記住一個知識的關鍵是複習,這邊指的複習不是重看好幾遍,而是重做好幾次,當你在生活中不斷應用一個知識,它自然會印在你的腦海裡,從這個角度來看,記不住的知識很有可能就是現在用不到的,既然無用,又何必硬記呢?

輸入時會使用的自學工具

這部分我會跟你分享我自己在做輸入時會使用的工具(大部分是拿來做筆記的),等等提到輸出時也一樣會介紹。

Google Keep

Google Keep 是 Google 官方推出的筆記軟體,除了基本的記錄功能外,也提供換背景顏色、 check box、標籤等功能,是款簡單好用的自學工具,我自己主要是用來在外面快速記錄靈感和待辦事項用的,回家後再慢慢整理。

心智圖

心智圖可以幫你做系統化的重點整理以及創意發想,我主要都是拿來做書籍和線上課程的重點整理,另外還有簡報的內容大綱,因為有了心智圖,我整理筆記和做簡報的速度都加快了很多,不會忘記太多知識或是做簡報手忙腳亂的。

延伸閱讀:為什麼心智圖會成為我愛不釋手的主力筆記工具?(附使用教學&情境應用)

大腦

不管是輸入輸出,大腦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自學工具,也是所有人都一定有的自學工具,除非你沒有在用 XD。

輸入的時候你會需要大腦去消化學到的知識,輸出的時候也需要思考如何組織學到的知識,去創作一份完整的內容,大腦是你的好朋友,請多多善用,而且它會愈用愈好用。

我如何做好輸出

所有的輸出都可以分成 3 種方式:寫、說、做,透過這 3 種方式來輸出你學到的所有知識。

寫:寫作

寫作可以好好坐下來整理你的思緒,有句話說:「我寫作是因為我不知道我在想什麼,直到我讀了我說的話」,當你覺得想法很多的時候,就先把它寫下來吧!相信看到之後你就會知道你該輸出什麼樣的內容了。

說:直播

如果你不想直播,也可以用預錄影片的方式,但我會建議還是先嘗試直播能夠更有效的輸出,因為在直播的當下是不能編輯的,必須要馬上在腦中想好下一句話要講什麼,這會強制訓練你的邏輯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做:實戰

很多技能必須要實際做些什麼才算是真的有輸出到,例如攝影、穿搭、經營人際關係等,你都要實際去拍些照、去買些衣服、去跟人互動才會真正有所收穫,實戰過後也可以搭配寫作和直播把你的心得分享出來,完成第二次的輸出。

輸出時會使用的自學工具

下面是會介紹使用上面我提到的這些輸出方式時可以搭配的自學工具,最寶貴的輸出,來自於你不間斷的創作,不管你是上班族、新鮮人、創作者都一樣,這個時代如果你不創作,你就不存在,下面幾個都是我創作時的好幫手。

FB 社群貼文

當我對一份新知識還沒有太多經驗,或是我臨時有些人生體悟,但還不足以寫成一篇長文的時候,我就會選擇在 Facebook 上寫作來「練肌肉」,每個月我都會寫平均 10-15 則的貼文,每篇平均都有 500-1000 字。

FB 貼文算是最簡單的寫作練習空間,適合剛入門寫作的新手,如果你對我的日常學習心得和人生體悟有興趣,歡迎點下面的按鈕加我的 FB 好友去觀看,也可以私訊跟我說一下你是透過這篇文章來的喔!

免費電子報

當我對一份知識有了一些經驗,可以跟我的人生經驗迸出新火花,或是對曾寫在 FB 上的貼文有了更完整的想法,我就會把它寫成每週寄給訂閱者的電子報,也叫做「自學週報」,每篇平均有 1000-2000 字。

在週報中我會提及一些關於自學和人生的議題,透過經驗分享和回信討論,促進大家的思考,如果你也是創作者,強烈建議經營電子報,如果你不是創作者,也可以考慮繼續寫在 Facebook 上,寫長一點。

部落格文章

當我對一份知識有了充分的經驗和理解,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教學或解答的時候,我就會考慮寫成部落格文章,每篇平均有 2000-4000 字,這也是我目前每份知識的最終輸出型態。

要寫出一篇部落格文章要花很多時間,不是因為字數,是因為你會需要更嚴謹的內容架構,這很考驗你的邏輯能力,如果你想看我的其他文章,歡迎點下面的按鈕了解更多。

Streamyard

Streamyard 是一款簡單好用的直播工具,我是個講話時思緒會亂飄的人,寫作時的邏輯還不錯,但一講起話來就容易結巴或跳針,所以我透過直播來練習說的輸出,我也開啟了一個新企劃叫做自學雜談,是一場為期 30 天的直播挑戰。

我會在每天的直播中跟你聊自學、聊思維、聊人生,不知道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挑戰已經進行到第幾天了,又或是已經結束了,不管是哪一個,如果你想看過練習直播的過程,都可以點下面的按鈕去看回放影片。

跟人聊天

跟人聊天最怕的就是沒有話題,這時你可以聊一下最近在自學什麼技能?學得如何?有什麼心得等等,去跟別人分享你的經驗,或是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果對方剛好也對這個技能有些想法,就可以順勢聊下去。

延伸閱讀:競爭激烈的時代下你可以自學的技能有哪些?這 4 種學了讓你變成全方位人才

我如何管理知識和內容創作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這也太複雜了吧!」,的確,剛接觸的時候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但除了適應,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輸入輸出的系統幫你管理學到的知識和創作的內容,而我建議使用 Notion 來管理,我自己管理的流程如下:

  1. 將學到的知識存放到 Notion 裡
  2. 在 Notion 裡整理重點以及將知識歸類
  3. 看著我的重點思考有哪些重點可以做輸出
  4. 利用上面提到的輸出工具創作我自己的內容
  5. 把創作完的內容記錄回 Notion 裡,然後從頭再做一次

Notion 是一套非常好用的知識管理工具,我目前也還在持續優化我的系統,如果你也想開始學習使用 Notion,可以參考這堂課程的教學。

結語:不懂裝懂,就會愈來愈懂

很多人會害怕自己輸入很多卻記不住,要輸出的時候又害怕自己懂得不夠多不敢輸出,其實對於你學到的知識,世界上比你還不懂的人比你想像的還多,只要你盡可能地去記錄和分享你的學習過程,就能啟發那些比你還不懂的人。

而也因為需要不斷記錄和分享,你會逼自己不斷思考要怎麼整理這些資訊,搭配今天介紹的各種工具,久了你也會對這些知識愈來愈熟,把這個技能或知識學到一個不錯的程度。

最寶貴的輸入,來自於你自身對於周圍的觀察;最寶貴的輸出,來自於你不間斷的創作,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不斷輸入輸出,學會你想學的技能。

以上就是這次的內容,如果你覺得看完後有些收穫,歡迎你把文章分享給你覺得有需要的朋友讓更多人知道。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wing.languages@gmail.com,或是到 Facebook 私訊跟我分享你的心得,以及關注 Wing 的日常動態。

如果有時間管理、目標設定、學習方法相關的課程需求,可以點這邊了解 Wing 的所有課程介紹

天下技能自學交流群


本站有部分連結與商家有合作關係,透過本站連結購買,我會獲得一些佣金,讓我可以持續營運網站,但並不會影響您的任何權益,詳情查看免責聲明。

延伸閱讀

留下你對文章的想法